首页校友风采
张成诚
2020.01.17

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做生意,我现在很难亏了,因为经历的已经不少了。”张成诚轻描淡写地说,没有炫耀,只有坦然。这样的一句话,是从他吃过的苦中生长出来的。

吃苦的决心

张成诚摊开双手,手上全是刀口,还有一节手指变了形,这是童年留下的伤痕。他出生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附近的一个农村,没有上过幼儿园,童年在割草、喂牛中度过。手被割草刀划伤,露出了白花花的骨头,父亲就拿泥巴给他糊上,继续干活。

“我很能吃苦的。”精瘦的张成诚笑着说。

他的生意从19岁开始。张成诚是当年高考当地文科第一名,他在暑假做起了家教。但从早到晚,一直讲课,他的嗓子三天就说不出话了。

于是他想到开一个培训班,号召暑假回乡的大学生来给高中生补课,他也不再授课,只拿提成。一个暑假下来,张成诚赚了一万七千块钱。

上大学后,他又把这笔钱用在了其他生意上。

他是第一批做淘宝店的人,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广州服装市场批发都有他的身影。那时,他坐着硬座跑遍了广东的服装批发市场。

他又发现北京中关村的白领吃饭难,于是和朋友一起做起了“外卖”生意,那时还没有App概念,他就自己搭建网站,炒菜送饭。

大学时,他就赚到了差不多200万元。“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那种钱花不完的感觉,我体验过了,所以现在也没有什么称得上是诱惑。”张成诚平静地说。

茅台情怀

作为茅台人,张成诚有一种情怀,“酱香酒是老家的产业,我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永远感恩茅台,没有茅台,也没有我现在的成长。”大学时,他提着老家的白酒把中关村南大街上几乎所有的烟酒店、饭店、小餐馆都跑了一遍。每瓶白酒1.5元的净利润,再加上还可以卖一些飞天茅台。

可以说,茅台酒让张成诚实现了一定的财富积累。2014年,白酒行业迎来寒冬,茅台八百多块钱也很难卖出去,市场一片恐慌,当时没有人能提出好建议。张成诚和几个比较有想法的同行提出要把茅台酒赋予高附加值的元素,做文化酒。他前后参与了贵州茅台酒56个民族系列,茅台酒范曾系列,茅台王子酒戊戌狗年十全十美系列的很多工作。产品克服重重困难,面市后直接成为白酒界历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产品之一,56个民族系列价格也从刚开始的不到10万元人民币到现在的46万一套,并一套难求。

有了产品、客户、资源的种种积淀,自己做酒、做酒厂,似乎水到渠成。酒厂是重资本运作,是信任他的老客户“逼着”他做酒,高品质的酒,性价比高的酒。因为不可能谁都喝茅台,也不能天天喝茅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刚开始在茅台镇买酒来贴牌,可以说被骗了无数次,质量问题始终无法得到保障。尝试几年下来,终于明白了要做好酒就必须得自己投入,自己去酿造和把关,不然后期质量没办法把控。“前几天宜宾有一个小地震,茅台镇有余震,合伙人第一时间打电话先问酒没事吧,也不问我有没有事。”张成诚玩笑着说。

没有白走的路

作为商人,张成诚也体会过失败。大二时,他曾经赔得一塌糊涂。那年春节前,他看中内蒙的瓜子的商机,但由于忽视了物流风险,延误了最佳销售期。到货后,他还遇到了同行的打压,损失惨重。

对于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这场打击突如其来。“当时我特别焦虑,甚至跑到顶楼、铁道上,体验那种绝望的心情。”张成诚笑着回忆道。“每一步路,就这样走过来,没有乱走的路、白走的路。”

当时他正在读吴晓波的《大败局》。他反思这次失败的问题出在了流通环节。是这本书中他还没有读到的章节。“其实我很庆幸自己这么多年还是读了点书。”

从小学开始,张成诚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谁家有书,他就去借来看,知青留下的书,他也时常翻看。阅读帮他逐渐消除了暴躁,变得平静、开朗。后来,张成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度过了大学时光。读书和做生意,他一个也没落下。

现在,他给自己的公司起了一个颇有文化意味的名字——醉方乐,语出一首唐诗。

值得打飞的来上课

张成诚认为清华-港中大FMBA项目,能让他在商业和管理上,有所提升。他坚持周末上课,很少请假。即便在外地出差,他也会坐飞机赶回北京上课。

“我这几年过得太安逸,想真的再学一点东西,充充电。”张成诚希望自己有系统金融财务知识,让未来的投资分析能够更加有理有据。

更难得的是,他在清华找回了小时候读书的精神。“同学们能一起学习、讨论,也能一起踢球、喝酒,能感觉到大家都有一种自我进步的追求。”

现在,张成诚追求的是不设限的、用心体验的人生。工作、旅行、运动、阅读,尽心用心就好。“对自己一定是要没有愧疚的,这就是我用心去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