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清华-港中大FMBA“大师课”系列专题讲座与大家见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融系副教授黄张凯为同学们带来“中国与世界: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题讲座。
首场讲座在清华经管学院舜德楼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室进行,黄张凯纵论古今,展望未来,讲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激发起FMBA同学对世界局势和中国发展的更多思考。
历史:不期而遇,擦肩而过
大国总以不同寻常的方式通报自己的到来。13世纪,中华文明的印记伴随着商贸、战争传播至欧洲大陆。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借助海陆商贸,中国和世界相互影响。至16世纪,亚欧大陆东部的中华文明进入了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印刷、丝织、制瓷技术领先世界;大陆彼端的英国亦步入“伊丽莎白时期”这一黄金时代,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这个时代留下了永恒的经典作品。
但历史总是具有出人意料的结局。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8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下降2摄氏度。气候的变化,使得当时的明朝气温降低、降雨减少,农业灾害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受到当时全球贸易的影响,流通进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减少,农民负担加重。由此,频繁爆发的农民战争和王朝更迭,使得中华文明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17世纪的欧洲,同样遭遇到罕见的极端天气;欧洲大陆农民起义暴增,内乱频发。当时的英国十分鼓励海洋贸易的发展,英国王室越来越倚重于关税收入,导致海外贸易公司不堪重负,海外贸易公司支持下的议会与国王决裂,最终导致英格兰革命爆发。
根据统计,这一时期世界上发生的战争,比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任何时期都多,战争的持续时间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长。
全球化:最坏的时期,最好的时期
17世纪的欧洲尽管内乱频发,但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模式。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上市,现代资本市场诞生;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现代科学的诞生;1624年,英国制定《垄断法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现代专利法出现;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现代宪政体制开始建立。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第一次进入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全球人均GDP出现指数级增长。
但此时的中国限制了海外贸易发展。尽管中国的经济规模在1600年抵达顶峰,占全球GDP的34.6%,但是在此后的三百年间,中国与欧洲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至1913年中国GDP在世界GDP中的份额仅为9.1%。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家衰落,无数仁人志士试图自救,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华文明气若游丝。
中国:复兴之路
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体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8%上升到17%,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基金投资中,投资者评价基金的长期表现更多取决于是否能够避免回撤,而不是激进的投资策略。
对比14世纪至19世纪,欧洲各国连续3年经济增长的次数和连续3年经济缩水的次数,能够发现,许多国家的经济失利并不是由于经济增长不够快,而是中途回撤次数过多。
尤其是大国往往存在路径依赖问题,失误更会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因此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尤为重要。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要素的投入和要素投入的效率,即资本、劳动、技术,其中更为关键的是人力资本。我国的成人识字率至2015年达到96.4%,大学生毕业数量自2000年之后快速增长,人力资本占据优势。且我国的国家专利申请数量于2018年位居世界第一,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展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前我国国内经济社会面临一定的压力,例如债务风险问题、人口结构转型问题、人力资本培养问题,但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智慧的民族,终将选择一个合适的制度。相信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可以实现,这不仅仅是出于我们对民族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勤劳、善学的人民。
讲座结束后,FMBA同学针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提问,黄张凯逐一给予详细解答。大国复兴,百年梦想,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