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友风采
武彬
2020.01.17

社区养老探路者

在北京方家胡同,一个小院的墙上写着“光阴的故事”。在这个怀旧的角落里,能看到各种八、九十年代的老物件,大衣柜、收音机、小马扎……这些都来自附近社区老人们的捐赠。这个院子是诚和敬养老驿站国子监站,130多平米的小院,服务周边3个社区的60岁以上老人5217位。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公司副总武彬,把老物件们摆在一起,让这里成为了社区文化的一部分。

探路社区养老连锁化运营

2016年,武彬离开出版行业进入养老产业。他没有选择面向高净值群体的高端养老机构,而是进入了北京诚和敬养老健康产业集团,开始和部门另外两名高管,共同探索社区养老的新型概念。

社区养老依托了居家养老需求,让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健康指导等配套服务落实在老人的家门口,真正解决养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2016年9月,项目开始公司化运营,北京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此后,团队从3个人,变成了400人,服务了近100万位老人。

在武彬看来,高端养老机构模式已经固定下来,而“养老驿站”的概念背后,链接了无限的商机与可能。“我们相当于平台方,除了核心的自营服务外,部分产品和服务开放给第三方机构。”

现在,拥有130家养老驿站的诚和敬,已经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养老驿站连锁化和品牌化运营管理的公司。

获取老人的信任是艰难和长期的过程。诚和敬联合街道和社区,共同推出了“15分钟救护圈”的概念,为了让概念落地,团队集合了一批急救志愿者,他们参加了红十字协会的急救培训,只有获得证书的志愿者,才能在社区实施紧急救护。目前,诚和敬驿站已经在北京各个社区,通过急救,救助了超过40起突发事件。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你很难找到一个工作,既能有一份说得过去的收入,同时又能收获福报的,而养老工作正是这样有意义的事业。”武彬感慨。

养老行业的初心

3年前进入养老行业时,武彬32岁。现在,他和老年人打了3年交道,他开始感叹自己已经成为了“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的中年人。

他介绍,很多民营养老机构的创始人,创业原点都是从照顾自己的父母、亲戚开始,他们在焦虑的看护过程中发现了其中商机,愈发深入的探索后,他们也逐渐发现自己产生了“做好养老产业”的决心。

武彬说:“其实做养老的人,要是没有点情节,可能都不太会坚持。但深入做下去,你就会慢慢就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件事、这个行业。”

行业正在加速进入红利期,从业者的压力也随之而来。2017年底,几乎是武彬度过的最艰难的时光。多个同时运营的项目,让他有些分身乏术。

他曾为了接母亲来北京来做手术前的检查请了一天假,但在医院时就被公司紧急召回。他来不及送母亲回家,就带着母亲一起到养老驿站加班,没想到一直忙碌到了深夜,而且原计划下午是陪太太去医院产检的。

武彬回忆,“我妈就在驿站的房间里坚持到第二天凌晨,待了将近十个小时。那天也是我唯一一次错过了太太的产检,现在想起来,依然是很愧疚的。”他顿了顿,继续道:“其实做养老帮助了别人的家庭,把自己的很多时间都给别人的老人,但我对自己的家庭,心里却是一份亏欠。”

社区公共服务的探索者

在诚和敬养老驿站南里东区站,武彬展示了一个适老化的样板间,衣柜、橱柜进行了改装,方便坐轮椅的老人随时取用衣物,淋浴房进行了细致的防滑处理,桌子、床沿也都设计了防护措施。

这里还有一个“智能养老”房间,不大的房间里,配备各类智能终端设备。老人躺在床上时,智能床垫可以感应老人生命体征,装有红外线感应设备的房间,还能察觉到老人的突发状况,警示内容可以直接传输到驿站的智能平台,驿站便能提供第一时间的紧急救助。

武彬介绍:“一个老人把家全部改装成了适老化设施,花费了12万。”这只是未来智能化养老的一个开始,社区养老的风口或许还没有来临,但武彬已经做起了准备。

谈到他选择清华-香港中大FMBA时,武彬没有一丝犹豫。

“在养老领域,和金融结合的非常少,所以我特别想通过学习,和老师、同学们交流,能把真正有益的金融产品、金融项目,在养老领域尝试。”

《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指出,我国智能养老产业从2012年起步,经历了倡导、试点,从2017年开始进入全国推广阶段。2018年,中国已有2.49亿老人,自2022年以后,每年还将以11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养老行业早已不仅仅是“养老院”概念而已,在超大城市中,智能养老、社区公共服务养老正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武彬愿意拥抱各种变化,勇敢做养老行业的一位探路者。